隨著人口老化現象加劇,失智症漸漸成為全球性的健康挑戰,全球平均每3秒鐘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,依照台灣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及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估算,65歲以上長者,13人就有一位失智者,80歲以上長者,每5人就有一位失智者。儘管數字看來怵目驚心,但失智症並非無法防範或治療的疾病。早期發現、預防和適時的治療,對於延緩失智症的進展至關重要。
醫師每週定期駐診 長輩就醫更方便
位於三峽清福養老院內的清福醫院,今年特邀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鍾季廷醫師,每週五下午定期蒞院駐診,住在清福的長輩們,不需舟車勞頓,下樓即可看診,完善的便利性也有助長輩與醫師建立長久關係,在追蹤與治療上獲得更佳效益。
鍾季廷醫師受訪時表示:「失智症的早期症狀,往往被誤認是自然老化而已,容易被忽視;家人越早發現警訊,越早尋求專業幫助,並制定有效的治療計劃,就能有效延緩疾病進展。」從近年統計數字也可發現,失智症平均年齡逐年下降,很多人以為等年紀大了再調整生活習慣就好,然而「早發性失智症」針對的正是壯年族群。「預防失智症最重要的是護腦強心,保護你的心,就能保護你的腦。」年輕時養成良好生活習慣,遵守「五不原則」:不吸菸、不喝酒過量、不偏食、不過胖、不過瘦。
太胖太瘦也會提高失智症風險?
「很多老人家過度注重身形,覺得年紀大就要吃得少,但太瘦可能導致缺乏營養、肌肉不足,一但身體機能率退、體能虛弱,更不願意出門,長期缺乏社交與生活刺激,就可能提高罹患失智症風險。」同理,太胖也會減少出門意願、導致社會退縮,如高血壓、高膽固醇、糖尿病等機率增加。綜上所言,例如肌少症、抽煙、缺乏運動、社交孤立和心理壓力,都是失智症的可能成因,通過改善飲食習慣、增加運動量、保持社交活動和積極應對壓力,可及早對抗失智症。鍾季廷醫師說:「從年輕時就養成習慣,對任何事物都保持好奇心、接觸新事物、參加課程、學習新知、閱讀書報雜誌,經常地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,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可下降近5成。」
規律作息 多元刺激 延緩失智
此外,「規律的生活作息」尤其重要,有些家屬在家照顧失智症長輩,心力有限,較難提供長輩多元刺激,而養老院的團體生活在日常作息與飲食補充上,規律且穩定,有助「儲存腦本」,延緩失智。團體生活也提供多樣輔療課程,例如「懷舊治療」,藉由對過去事物及經驗的回憶緩解病情;「音樂治療」、「藝術治療」、「認知訓練」等則能增加語言表達、人際互動,幫助失智症者動動腦、動動手,減緩認知功能退化。值得一提的是,許多長輩覺得看電視就是一種刺激,實際上看電視反而會降低腦部活動,已罹患失智症的長者更要避免一直看電視,因為長時間坐在電視機前,缺乏身體和腦部活動,反而會加速病情,有些失智患者因為現實感消失,無法分辨戲劇和現實生活的差異,將節目情節視為真實,導致嚴重影響現實生活。
失智症初期症狀 停看聽
★對於自己說過的話、做過的事,完全忘記。
★重複問話、頻繁翻找物品,對原本有興趣的事物,突然不感興趣。
★常遺失重要物件:例如健保卡掉了5、6次,想不起提款卡密碼。
★無法找到回家的路:認不得家裡附近的路,或走了多年的上班路線突然搞不清楚方向時,就要提高警覺。
鍾季廷 主治醫師
學歷
•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系
經歷
• 臺北榮民總醫院 教學部 不分科住院醫師
•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神經部 住院醫師
•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神經部 總醫師
•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神經部 兼任主治醫師
專長
• 腦中風
• 動作障礙、不自主運動
• 肢體無力、手腳麻木
• 頭痛
• 暈眩
• 癲癇
• 失智症
• 睡眠障礙
• 一般神經醫學
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鍾季廷醫師,每週五下午定期駐診清福醫院,住在清福養老院的長輩們,不需舟車勞頓,下樓即可看診。
養老院的團體生活在日常作息與飲食補充上,規律且穩定,有助「儲存腦本」,延緩失智。